俄罗斯紧急磨刀!美国刚把核武运到英国的第3天 普京,俄罗斯的掌舵人,从2000年起主政,中间短暂做过总理。这位前克格勃特工出身于圣彼得堡,1975年加入情报系统,在东德工作到苏联解体。他的执政风格以强硬著称,多次通过军事行动和能源外交重塑俄罗斯的国际地位。2025年,他站在克里姆林宫的指挥中心,紧盯军演进程,力图对抗北约的压力。BBC News报道显示,他近年来频频强调国家安全,应对西方制裁和军事围堵。 拜登,2021年成为美国总统,此前是资深参议员和奥巴马政府的副总统。他的政治生涯跨越近半个世纪,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。2025年,他推动核武重返英国,试图通过北约巩固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。CNN指出,拜登政府持续加大对乌克兰和东欧的军事支持,意在牵制俄罗斯的扩张。 斯托尔滕贝格,北约秘书长,2014年上任,来自挪威的政坛老将。他曾担任挪威首相,擅长协调盟友间的复杂关系。2025年,他在布鲁塞尔主持北约会议,应对俄罗斯的军演。他的策略聚焦于强化北约东翼防御,Wikipedia记录了他推动芬兰和瑞典入盟的努力。这些人物的决策,交织成这场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。 2025年7月23日,俄罗斯突然启动“七月风暴”军演,覆盖太平洋、北冰洋、波罗的海和里海,动用1.5万名士兵,调动海陆空天电五位一体的作战力量。这场演习恰逢美国将B61-12核弹运抵英国拉肯希斯基地的第三天,British Defense Journal确认了这一核武部署,标志着北约在欧洲的核力量回归。俄罗斯的行动显然是对这一举动的直接回应,火药味浓重。 演习规模近年罕见。北方舰队、太平洋舰队、波罗的海舰队和里海分舰队几乎全员出动,TASS报道称,演习科目包括反潜作战、岸防作战和联合防空,还特别加入了应对无人机群攻击和远程高精度武器的实弹射击。空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如Tu-95与海军的“口径”巡航导弹系统联手,模拟对关键目标的饱和打击。这种多域作战设计,直指北约可能的联合威胁。 时间点选得耐人寻味。演习从7月23日持续到7月27日,正好是俄罗斯海军节当天。往年,圣彼得堡都会举行盛大的海军阅兵,但2025年却取消了这一传统,全部资源砸向“七月风暴”。Reuters分析,这不是随意调整,而是俄罗斯用实战化演习代替象征性阅兵,向北约传递“以战止战”的信号。尤其在北约吸纳芬兰、瑞典,并频繁在波罗的海、黑海军演的背景下,俄罗斯此举意在震慑。 演习覆盖的四大区域各有战略意义。波罗的海方向,俄罗斯针对波兰、立陶宛等东翼国家的军事压力,演练快速反应和区域封锁。北冰洋方向,俄军重启苏联时期的老基地,部署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,意在遏制北约的北极扩张。太平洋方向,演习牵制美日同盟,防止其在东亚过于活跃。里海方向则展示了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力。Global Times指出,这种多点开花的布局,让北约难以集中应对。 技术亮点也不少。Naval News报道,俄军首次在北冰洋测试了“伊万·帕帕宁”号破冰巡逻舰,这艘全球首款配备巡航导弹的破冰船,在极地完成航行和导弹发射演练。无人机群协同作战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也融入科目,显示俄罗斯在军事现代化上的加速。Foreign Policy提到,俄罗斯2024年修订的核威慑政策,允许在常规攻击下使用核武,这一策略让北约在行动前不得不掂量后果。 北约内部反应不一。波兰和立陶宛强烈要求增兵东欧,Deutsche Welle报道称,两国认为俄罗斯的演习威胁直接。德国和法国则更谨慎,担心局势失控。美国的核武部署虽增强了北约的威慑力,但也让俄罗斯态度更强硬。The Guardian分析,俄罗斯通过“七月风暴”展示的多线作战能力,表明其在北约围堵下仍有余力应对多战场挑战。这种主动出击的姿态,既是威慑,也是对全球战略格局的重塑。